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银行 > 业内资讯 > 正文

结构性存款一季度增量超去年全年增量

来源: 经济日报  2018-05-17 11:26

一季度增量超去年全年增量

结构性存款增长过快监管将跟上

本报记者 陈果静

结构性存款今年迎来快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8年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规模达8.8万亿元,前3个月新增结构性存款达1.84万亿元,已超过2017年1.8万亿元的全年新增规模。

结构性存款通常指的是金融机构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沪深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的业务产品。

“结构性存款规模激增的背后是资管新规下银行表内理财向结构性存款转化的内在需求。”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认为,由于资管新规对银行表内理财,也就是保本理财业务形成冲击。表内理财业务开始谋求转型,结构性存款作为替代品受到较大青睐。

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发布,涉及银行表外理财产品资金22.2万亿元。新规要求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产品出现兑付困难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在此之前,央行已于2017年一季度开始,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这意味着表外理财被纳入了宏观审慎评估(MPA),银行需要考虑广义信贷中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投资、买入返售与表外理财的配比,理财产品规模因此受到一定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激增的结构性存款中,存在一定规模的“假结构性存款”,相当于此前的表内理财产品换了一个新“马甲”。武雯指出,比较典型的结构性存款包括利率挂钩型、汇率挂钩型、股票挂钩型、商品挂钩型等,尽管挂钩的衍生品不尽相同,但基本结构为“存款+期权”,所谓“假结构性存款”就是由于期权触发的可能性极小或者收益率基本固定。

武雯进一步分析,“假结构性存款”增加主要由于投资者对于风险与收益的错配预期的存在。由于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客户基本上为大客户,其对于收益率的波动较为敏感。为防止客户流失,尤其是客户黏性较弱的部分银行不得不大量发行“假结构性存款”。

近期,市场普遍预期结构性存款相关监管规定即将出台,一旦监管细则落地,结构性存款的高速增长将有所回落。武雯预计,在目前严监管的背景下,结构性存款业务的管理规则将很快落地,在销售流程、协议文本及投资者风险提示等方面将进一步作出明确指导,“假结构性存款”生存空间将受到挤压,有利于银行业进一步打破刚性兑付。

[责任编辑:CX真]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