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正文
- 我要评论(0)
上市公司理财热现降温迹象 银行抢“金主”新招迭出
来源: 中国证券网 2019-05-06 14:56⊙记者 张艳芬 ○编辑 黄蕾
持续多年升温的上市公司理财热,今年却出现降温迹象。梳理Wind数据发现,今年一季度,无论是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的数量还是金额,均较去年同期出现大幅下降。
热情突然消退的背后,究竟有何隐情?为留住这批稳定而优质的“金主”,各家银行又在做哪些努力?
认购金额同比减三成
一直以来,利用闲置资金或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被诸多上市公司视为既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又带来稳定收益的重要投资手段。并且,大部分上市公司会选择期兼具高安全性和保本特点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8年,A股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从25.3亿元升到1.77万亿元,购买热情持续高涨,认购金额逐年攀升。
然而,步入2019年后,上市公司理财热突然开始降温。根据Wind统计,2019年一季度,沪深两市共有805家上市公司持有4865只理财产品,累计认购金额3190.42亿元。而去年同期,两市共有989家上市公司持有5796只理财产品,累计认购金额4604.84亿元。即使截至今年4月末,两市上市公司累计认购理财产品的金额也未达到4000亿元。
对于上述现象,多位银行业人士分析表示,这一方面与部分企业因自身经营问题收紧“钱袋子”有关,但主要还是与资管新规、理财新规打破理财产品刚性兑付,保本型产品减少及收益率下滑等因素有关。
某股份行工作人员直言:“在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趋势已定,银行发行保本型理财产品的规模在逐步被压缩。我们认为,这也是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认购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下滑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普遍下滑,也直接影响了不少到期客户的续作热情。普益标准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银行理财整体收益连续下滑,从1月份的4.07%下滑至3月末的4.00%,跌至近两年的低点。
为留“金主”各出奇招
在保本理财产品逐步退场的大趋势下,如何留住上市公司这批稳定而优质的客户,是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各家银行努力的目标。
首先,为上市公司找到合适的理财“替代品”,是不少银行眼下主攻的方向。因同样具备收益相对稳定、灵活等特质,结构性存款自去年以来异军突起,成为接棒保本型理财产品的主力,被部分银行力推。
以洛阳钼业(3.910, -0.30, -7.13%)为例,这家上市公司今年以来虽然仅持有15只理财产品,但认购金额已累计达到59.6亿元,稳坐今年来A股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规模排名的第二把交椅。且洛阳钼业认购的理财产品均为保本型结构性存款,每只产品认购金额从1亿元到10亿元不等。
除了理财产品的革新,更重要的是银行对公服务运营思路的调整。“其实,银行推出的对公理财产品,在性质、收益等各方面的差异性都不大。为了维护好与这些‘大金主’的关系,提升服务水平才是决胜的关键。”某城商行交易银行部业务人士表示。
一家企业客户,不仅有存款、贷款、贸易融资等金融服务需求,还有对公理财、托管等中间业务的服务需求。而面对一家上市公司动辄上亿元的闲置资金,考验的是银行理财、公司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能力。
近两年来,多家银行陆续设立交易银行部,就是银行推进对公金融服务转型的标志。一般来说,交易银行会全方位整合渠道、产品及服务,业务范围主要涵盖向机构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包括对公理财的期限、利率等。
事实上,交易银行绝不是在传统业务板块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次对公业务板块的改革和模式重塑。不过,从目前来看,各家银行在这方面几乎都处于摸索阶段,大多尚未形成成熟的交易银行运作模式。
[责任编辑:CX真]
- A股2018年报大数据 上市公司十宗“最” (2019-04-30)
- 银行理财这一年:现金管理产品异军突起 净值真假待考 (2019-04-26)
- 90家上市公司披露2018年业绩:有14家净利超10亿元 (2019-04-22)
- 券商近一个月“拜访”超200家上市公司 (2019-04-17)
- 两家上市公司“踩雷”票据私募产品 涉及金额1.6亿元 (2019-03-20)
- 登记权限下放到市市场监管局 在榕上市公司可自主选择登记点 (2019-03-07)
- 登记权限下放到市市场监管局 在榕上市公司可自主选择登记点 (2019-03-07)
- 银行理财转型不易 惯性操作引发过渡期“阵痛” (2019-03-05)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