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银行 > 业内资讯 > 正文

不良资产供给扩张价格下滑10% 高价抢“包”不复存在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07-06 11:49

不良资产供给扩张价格下滑10% 高价抢“包”不复存在

本报记者 李玉敏 北京报道

“去年是不良资产盛宴,特别是四季度以来,资产公司在各地收购不良积极性非常高,报价也很高,有的表外资产包报价轮次超过90次,有的资产包竞价异常激烈,超出银行预期。但今年一季度开始,资产市场很快进入下滑趋势。去年某资产管理公司大概拿了我们48%的资产包,今年到现在不到10%。”7月4日,中国工商银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不良资产管理处置中心总经理谢嘉在“2018中国AMC战略合作高峰论坛”上表示,今年以来不良资产投资者出现观望情绪,价格回落了约10%。

中国东方资产业务管理一部总经理刘波在该论坛上表示,2017年传统银行不良资产市场投资热情不断高涨,区域市场持续火爆,成交价格一度走高,市场泡沫积聚。今年以来,市场主体逐渐回归理性,尽职调查更加充分,价值判断更加科学,估值报价更加审慎,市场价格趋于平稳,甚至稳中有降。过往的无序竞争和高价抢包已基本不复存在,一个良性发展、有序运转的不良资产市场正在形成。

不良资产供给增加

谢嘉坦言,工行的不良资产额绝对量大,不良率也在四大行中靠后,近几年该行不良处置力度一直都很大。“之前,清收每年的量都在千亿级别,2015-2017年,大概清收处置各类不良资产约6000亿,商业化卖断约35%-40%。今年上半年卖断占比提高到40%。”

谢嘉表示,与其他国有大行的“常规核销为主、卖断为辅”的处置策略不同,工行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以市场化批量转让和常规处置为主。因此,在不良资产商业转让市场,工行资产包占比约50%。去年工行卖断转让资产规模为900亿,今年预估目标为1300亿。

谢嘉表示,今明两年预计工行将处置不良资产4000亿以上,预计后年处置规模将大幅下降到千亿以内,资产质量将大为改善。

中信银行法律保全部总经理魏安义认为,在“稳增长、调结构、控风险”的宏观政策下,M2增长回落至个位数,说明去杠杆带来压力。加上监管政策的趋严,不良资产通过结构化、子公司代持等出表方式遇阻,预计未来不良资产的总量将扩大,不良供给的主体会扩大。过去以银行为主,未来拓展至信托、证券、保险、基金等。银行自身的不良贷款过去以表内为主,这两年表外业务的压缩也会暴露相当量的不良资产。

刘波也认为,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监管形势趋严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仍在持续放量,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类信贷不良资产规模增长较快,非金融企业应收账款规模大幅攀升,平均回收期限略有延长,沉淀形成的坏账增多。

价格分歧显现

受不良资产供给增加,资产管理公司资金趋紧等因素影响,不良资产的价格开始回落,不良资产市场价格的分歧逐步显现。

谢嘉表示,去年的价格有人说虚高,但是对银行而言只是一个比较真实的价格。今年整体资产质量没有大的变化,但价格约有10个百分点的回落,比如银行处置1000亿不良资产,财务成本就将多消耗100亿。

谢嘉还表示,去年下半年开始,银行经营态势向好,不良消耗能力提高,对受偿率的容忍度更加理性。对资管公司的竞价、估值要客观评价,既不要虚估也不要低估,要让市场去检验。而且,资产公司各省分公司收购意愿和“打法是很不一样的”。以某大公司为例,在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比较积极,中西部则比较消极,甚至出现不参与尽调也不参与竞标的情况。

谢嘉还呼吁,希望资产公司都能积极参与银行的尽调,因为不去了解资产的情况,无从谈起回归主业。上半年四大AMC在某些中部省份一个资产包都没收。其次,资产公司对子公司合规性的管理需加强,比如资产公司在某些地区有形成价格联盟的嫌疑,共同压低收包价格。

东方资产某中部省分公司总经理在现场回应称:“2013-2017年我们一直都没买进资产包,第一个是去年9月份才买的。不买的主要原因是资产质量比较差,涉及担保圈。现在不良资产价格趋于理性,资产公司还有投资价值和投资收益的考量,不能亏本也不能冲量。定价方面,希望银行出包时考虑资产管理公司的收益。”

[责任编辑:CX真]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