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正文
- 我要评论(0)
香港经济稳健增长 中资银行迎来发展新机遇
来源: 中国证券网 2018-06-15 14:10香港继续保持稳健发展繁荣态势,特区政府在最新年度施政报告和年度财政预算案及相关经济促进政策文件中相继推出一系列前瞻性政策,有望推动香港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对中资银行业而言,要把握历史机遇,大力开拓新市场,研发新业务,推动管理创新,加快自身发展,要切实将特区政府的政策利好转化为推动中资银行发展的市场新契机。
工银亚洲政策与市场研究中心课题组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中资银行再获发展新契机
1.将香港打造成为区内上市首选平台,此举将拓宽中资银行投行及相关业务发展空间
为积极满足新经济发展需求,将香港打造成区内新经济企业的首选融资平台,香港特区政府在最新年度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强化香港金融管理局在扶持新经济方面的策略性研究、推动市场和培养人才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对港交所《上市规则》的相关条款进行修订,主要包括:一是容许未能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二是允许拥有不同投票权架构(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上市;三是为寻求在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的内地及国际公司设立新的便利第二上市渠道。 修订后的《上市新规》日前已经生效,这将大大提高香港资本市场对于新经济企业和海外发行人的吸引力,提升整体市场的交投活跃程度,助推港股整体估值中枢上移。
对中资银行而言,通过加强与境内外机构的业务联动,可以为更多内地优秀企业赴港上市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通过向中高端客户与跨境客户推介以港股及其衍生产品为标的资产的财富管理产品,扩大高净值客户规模及客户综合价值贡献,进一步拓宽中资银行的内地客户资产配置渠道。
2.提升中资银行在香港债券市场中的影响力
为吸引更多企业来港发行债券,进一步推动香港债券市场发展,特区政府明确提出了一些支持计划:一是落实为期三年的债券资助先导计划,首次赴港发债企业可享受上限为250万港元的发行费用资助,每个发债人最多可为其两笔债券发行申请资助;二是优化合资格债务票据计划,除了由金管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托管和结算的债务票据外,在港交所上市的债务证券亦可享税务豁免。并计划将税务豁免范围由原来年期不少于七年的债务票据,扩展至所有年期的债务票据;三是推出借款上限1000亿港元的绿色债券发行计划,同时建议于今明两年继续发行银色债券。为推动上述计划落地,特区政府还提出在2018年至2019年度发行首批政府绿色债券,并向合资格绿色债券发行机构提供资助,香港品质保证局也已推出绿色金融认证计划。
实施发债资助计划,将有望吸引有现实需求的融资主体赴港发债,也有望在较短时间内提升香港债券市场的市场体量和交易活跃度。实施绿色债券和银色债券计划,将有利于增强香港债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中资银行而言,可以把握香港债券市场中发行债券的多项政策利好,扩大债券承销业务规模;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绿色债券和银色债券发行,可以塑造特色金融品牌,进一步提升中资银行投行业务在香港债券市场中的影响力。
3.发展多元资产管理平台,有利于中资银行发展资管业务 近年来,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致力于将香港打造成为亚洲的资产管理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近期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两个重点:一是推动香港成为全面的基金服务中心,建议扩大利得税的豁免范围,涵盖在岸以私人形式发售的开放式基金型公司;二是将香港打造成为区域企业财资中心,通过《税务条例》修订,调整企业财资中心调拨资金产生利息扣除原则,并对合资格企业财资中心的指明财资业务的相关利润实施进一步利得税宽减。随着相关政策逐步落地,将有望吸引更多国际巨头、内地央企、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等在港设立企业财资中心或者扩大财资中心业务规模。
对中资银行而言,顺应基金业发展趋势,可以做大资管业务规模,大力发展基金托管和代销等相关业务市场份额。同时,满足企业财资中心业务发展需求,提供支付结算、财资业务、贸易融资、现金管理和电子银行等一揽子核心对公业务,将有利于夯实中资银行的优质公客户基础。
4. 中资银行要在人民币跨境使用中发挥更大作用
做强离岸人民币业务,巩固香港离岸金融中心地位,特区政府还继续聚焦一些关键领域发展:一是继续推动和扩大跨境人民币资金双向流通渠道,研究将更多不同的投资产品纳入双向互联互通机制;二是为非人民币国债发行提供便利,并已就中央政府在香港发行的非人民币(包括美元)国债提供利得税豁免,使香港继续成为国家发行各种币值国债的首选平台。
中央政府在港发债规模持续扩大以及进一步丰富香港和内地市场的双向互联互通产品,都将有利于做大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最大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对助推人民币跨境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中资银行而言,应当为中央政府在港发债提供全面服务,充分发挥多平台混业经营和内外联动优势,进一步推动跨境投融资、资产管理和金融市场等业务创新发展,在人民币跨境使用中发挥更大作用。
5.建设亚洲金融科技枢纽,为中资银行提供线上业务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去年以来,特区政府明确表示,以促进金融科技发展为着力点,不断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为此,特区政府最近再次重申:一是监管继续鼓励业界创新金融业务,金管局、证监会和保监局也将持续通过“监管沙盒”等方式为新的金融科技产品与服务提供便利;二是大力支持金管局推出快速支付系统,引入虚拟银行,推动香港迈向智慧银行新时代。事实上,香港金管局已于5月30日发布《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引的修订版本,部分机构已经开始向金管局递交申请。
在经济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特区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为银行业把握科技机遇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将推动银行业加大线上业务布局步伐。银行业竞争也将从线下争夺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从同业竞争转变为跨界竞争,以争夺客户、业务和流量。对中资银行而言,应加快构筑和完善移动金融服务体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寻求跨界战略合作伙伴和构建开放共融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以衣食住行若干关键场景为抓手、以更加多元的业务联动实现获客、活客、黏客的新突破。
继续做大第三产业 拓展中资银行业务发展空间
1.巩固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拓展中资银行金融服务业务发展空间
为增强香港作为国际物流中心的货物吞吐能力,推动其物流业向高增值方向发展,特区政府提出在香港国际机场南货运区建设现代化空运物流中心,并积极研究重建香港国际机场的空邮中心。为推动和实施上述计划,特区政府在最新年度财政预算案中提出,一是除了屯门第49区一幅约3.2公顷的物流用地,会继续在不同地点(包括洪水桥新发展区、元朗南发展、屯门第40及46区,以及新界北),物色合适土地发展物流业;二是继续支持香港国际机场管理局发展汇聚零售、餐饮和娱乐的“航天城”项目。5月2日,香港国际机场SKYCITY航天城项目的开发管理权授予新世界旗下的乐斯有限公司,预计于2023年至2027年分阶段落成,届时将成为全港最大的综合购物、餐饮及娱乐设施。6月6日,香港国际机场南货运区过路湾高端物流中心的开发管理权又授予由菜鸟网络牵头组建的合资公司,预计于2023年投入运作,将成为全港第三大物流仓库和亚洲智能物流枢纽。
2016年,为弥补香港逐渐出现的物流服务能力缺口,特区政府整合并成立了香港海运港口局,为港口及海运服务业订立长远发展方向,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对中资银行而言,要努力做好基建金融服务,积极参与空运和航运物流中心建设,以及发展相关配套设施及附加产业,以拓展中资银行的信贷及融资业务。同时,将融资合作关系拓展至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度介入物流中心内的零售、餐饮和娱乐等产业建设,以及发展信用卡、消费信贷、支付等零售核心业务。
2.提振和巩固香港会展业在国际商贸中心的地位,将为中资银行扩大相关业务提供便捷路径
推动香港会展业发展,特区政府决定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为会展业提供新增场地。一是将湾仔北会展中心毗邻的三座政府大楼拆卸重建,并将新址与旧址改建连接成为可互相通达和连成一体的会展新翼;二是积极推进在沙中线会展站上兴建会议中心的计划,并为提供额外15000平方米的会议设施面积;三是在圆满解决湾仔运动场重置问题后,有关用地可预留作为进一步的会展发展。此外,还将继续探讨扩建其他现有会展设施的可能性。
会议及展览业繁荣,是香港作为国际商贸中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在新的形势下,将国际上一流和最具国际经贸地位的展览和会议活动吸引到港举行,如引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湾区概念等相关活动,将有利于增强香港作为国际商贸服务枢纽的地位。中资银行既要为香港会展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提供融资服务,也要把握好会展业发展带来的跨境对公客户的营销机会,通过与境内外机构展开业务合作,加强中资银行的贸易融资和财资管理等。
3.全力将香港发展成为世界级的首选旅游目的地,将为中资银行聚焦跨境客户、实现零售业务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2017年以来,特区政府提出,全力将香港发展成为世界级的首选旅游目的地,促进香港旅游业平稳、健康及持续地发展。其发展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支援业界开拓“一带一路”、大湾区及高铁和港珠澳大桥开通带来的旅游商机;二是在一些主要旅游景点提升新的旅游体验;三是推广绿色旅游;四是优化旅行社资讯科技发展配对基金先到计划。同时,最新年度财政预算案中还为旅游业额外拨款3.96亿港元,其中2.26亿港元用于落实2016年初公布的《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
为推动旅游业复兴,特区政府于2016年发布《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2017年香港旅游及零售业开始企稳回升。对中资银行而言,赞助或与香港旅游发展局合办大湾区主题旅游论坛及商业配对会议等活动,可以获取更多品牌宣传机会。同时,牵头建立自身与本地热门商铺及酒店、集团境内外机构三者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为客户提供在港购物、异地取现和旅游住宿等方面的消费优惠及金融服务,协助境内外机构在信用卡发卡和消费信贷等领域实现业务新突破,提升集团客户服务品质,夯实在港零售业务可持续发展基础。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拓展中资银行经营新契机
1.将香港打造成为国际创科产业中心,打开了银行业与新经济共同成长历史机遇
将香港打造成为国际创科产业中心,专项资助和税收优惠是刺激新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在专项资助方面,特区政府在2017年度预留100亿港元支持创科发展的基础上,2018年度将预留额外500亿港元。其中,200亿港元用于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创科园)第一期建设,100亿港元用于向科技园公司拨款,100亿港元用于向创新及科技基金注资、100亿港元用于建设科技平台。此外,还对数码港建设特别是电子竞技产业发展给予专项支持,提出设立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将“专项基金”下的企业支援计划的资助地域范围由内地扩大至东盟。在税赋优惠方面,特区政府力争在年内推动落实两项税改措施,一方面,减少中小企业税收负担。从4月1日起实施“利得税两级制”,将法团企业和非法团企业将企业第一个200万港元的利得税率减半,分别从16.5%和15%减至8.25%和7.5%,纳税法团和非法团业务每年分别最多可节省16.5万元和15万元税款;另一方面,支持企业投资科研,推出了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企业第一个200万港元的合格研发支出可获得300%扣税优惠,其余支出可获得200%税收优惠,其他研发活动仍可获得100%税务扣减,不设上限。
创科发展无疑是香港打造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特区政府为此提出要善用资源聚焦具有优势的“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金融科技” 四大领域,并将从“增加研发资源、汇聚科技人才、提供创投基金、提供科研基建、优化法律法规、开放政府数据、政府采购支持、开展科普教育”八大方面推动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带动经济多元化发展,提升香港的整体竞争力。
对中资银行而言,既要发挥中资银行的资金及业务优势,通过提供信贷及资本市场融资服务,在科创园区建设等政府项目中提供有效金融服务支持。此外,要积极拓展科创领域内的中小企业客户,特别是享受政府担保和税收优惠支持的中小企业。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香港经济升级转型。
2.以创意产业为重点提升城市魅力,银行业获得在多元市场拓展业务和提升影响力的机遇
为进一步彰显香港在创意领域的产业优势,特区政府推出的针对性支持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向创意智优计划和电影发展基金分别注资;二是积极支持文化产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优化中小创意产业融资环境等措施;三是加强与香港设计中心合作,打造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愿景等蓝图。
对中资银行而言,要积极支持香港的创意产业发展,这不但有利于优化和调整对公业务结构,同时也可以有效展示服务民生的负责任企业形象。
为提升城市竞争优势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由于在地理位置、基建设施、自由开放和司法治安等领域的综合优势,香港已成为世界闻名的“动感之都”或活力之都。但同时,香港也面临土地及房屋供应不足、楼价高企和人力供求紧张等问题,为推动这个活力之都向前迈进,维持其竞争力,特区政府积极作为,巩固和增强香港城市竞争力。
1.为居民提供享受美好生活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土地及房屋供应不足、楼价高企等问题目前已成为影响企业和人才赴港的最大掣肘,自然也成为特区政府城市建设需要统筹考虑的重点问题。面对全球激烈竞争,特区政府将积极发挥在土地供应、人才和建设宜居城市等方面能提升经济动力的角色。在公屋、私人住宅和商业用地方面推出了组合拳政策,主要包括:一是推行绿置居先导计划和“港人首次置业先导计划”;二是多途径增加110万平米商业楼楼面面积等。
房屋建造需要大量资金,房地产市场可为银行带来低风险的土地开发贷款、房屋按揭贷款等业务机会,以及拓展市场建设债发行业务空间。由于相关业务周期较长,也为银行相应地带来高黏度的公司和个人客户。对中资银行而言,要以创新产品和服务为抓手,争取在住房按揭等领域谋求更大市场份额,以按揭客户为中心,推出同步营销等一揽子零售金融产品,为本地居民提供享受美好生活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2.人才引进和教育培训政策助力中资银行拓展业务
为吸引高素质人才赴港,特区政府在最新年度施政报告中还就学校教育、人才输入和专业培训等提出了一系列政策部署,明确要投资未来,致力巩固香港作为本地及邻近地区人才教育培训的枢纽。比如,近年来成立了香港国际航空学院等,并计划筹建香港建造学院。2018年5月8日,特区政府还公布了为期三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
伴随“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金融投资、航运物流、基础建设、专业服务、贸易、法律服务和争议解决等产业方面的人才需求将大大增加,“人工贵”是当前在香港生活无法规避的问题。特区政府教育计划特别是实施专业培训项目,将有助于缓解香港人才缺口、抑制人工成本继续上涨等问题,同时也能够成为大湾区建设的人才输出基地。
对中资银行而言,应加大与各类高校的战略合作,以及与内地机构的业务联动,在联名卡和家庭副卡发卡、助学贷款等领域发力,投资未来客户。同时,要聚焦政府人才引进计划,率先研究和布局,为新到港的人士提供住房按揭、银行卡和消费信贷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切实为政府人才计划提供现实助力,也能够收获高素质增量个人客户。
3.建设智慧宜居城市,为中资银行提供业务运营效率
为发展智慧城市构建关键基础设施,特区政府在最新年度施政报告中提出了为所有香港居民提供“数码个人身份”、 继续发展智能运输系统实现“智慧出行”等七大任务。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逐步展开,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环境改善和各行业服务的互联网化,将大大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化程度,也将逐步改善移动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
对中资银行而言,一方面,要聚焦智慧出行和智慧旅游等关键项目,以创新推广移动支付为核心,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这不仅是城市智慧化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有助于提高自身业务信息化程度;另一方面,要善用数码个人身份、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和提升运营效率、提高风控、营销领域的精准化水平,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加快打造智慧银行形象。
中资银行要顺势而为 把握市场发展机遇
把握历史机遇,加快自身发展,中资银行应找准与特区政府政策导向与自身经营战略的契合点,加快创新,深化改革,从战略上布局,在实践中转型,把特区政府的政策机遇切实转化为有助于中资银行提速发展的市场契机。
1.密切关注政策落地进程,及时跟进了解同业业务创新动态
第一,及时跟进和了解特区政府已经发布实施的相关政策细则。如前所述,在特区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促进政策当中,部分发布具体实施细则已经进入落地环节,比如虚拟银行建设、财资中心所得税减半优惠、创科企业研发投入免税和绿色债券发行等,也要及时跟进了解外资同业的业务创新动态,努力做到知己知彼。
第二,密切关注尚处于探讨之中的一些经济促进政策及其演进进程,并作出前瞻性预判。特区政府对一些经济促进政策仅仅明确了创新方向,但当前具体操作细则尚未出台。对此,中资银行要及时关注相关因素变化,对政策制订进程及出台时机作出预判。
2. 与时俱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全员开拓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
第一,创新业务推动组织模式。适应信息经济时代业务创新拓展的快节奏和高效率要求,探索柔性团队建设,有效发挥外派和本土员工的不同比较优势,以灵活方式吸引外部专家力量合作,最大可能统筹各类智慧,最大程度地激发创新动能。
第二,搭建业务联动协同的“绿色通道”。继续完善内部业务板块、境内外机构及境外兄弟机构之间业务的联动体制机制,推动共享与交流各类信息资源,挖掘集团力量对自身提速发展的支持推动作用,成为集团客户服务和业务拓展的重要战略节点。
第三,探索新兴领域创新的资源保障机制。在金融科技等领域,建立先发优势对确立市场地位尤为重要。围绕战略重点突破领域,建议探索建立创新试错的风险容忍机制、资源重点投入的保障和考核评价机制。
(课题组成员:杜后扬、夏林峰、李卢霞、李存、唐罡、陈琛、肖玉宁、王梓洁)
[责任编辑:CX真]
- 证监会开询价对象工作会 警示新经济公司高估值泡沫 (2018-06-15)
- 5月经济数据持续稳中向好 下半年继续转轨高质量发展 (2018-06-15)
- 5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461亿元 同比增长7.3% (2018-06-14)
- 刘奇: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 (2018-06-14)
- 追随美联储加息步伐 香港金管局加息25个基点 (2018-06-14)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美国经济状况良好 (2018-06-14)
- 香港推出“青年宿舍计划”,租金不超过同类型住宅六成 (2018-06-13)
- 中国将加速陆海统筹 多地明确海洋经济发展路线图 (2018-06-13)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