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正文
- 我要评论(0)
北银消费金融坠入至暗时刻 捧金饭碗两年亏14亿
来源: 时代周报 2018-05-08 11:32[摘要] 跌落就在一瞬间,北京银行披露的2016年、2017年年报,北银消金给北京银行分别带来亏损4.76亿元和2800万元。按持股比例计算,北银消金2016年与2017年分别亏损13.49亿元、0.79亿元。
虽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被视为互联网金融中“明日朝阳”,但捧着金饭碗的北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银消金”),自2016年年末由盈转亏后继续亏损,两年累计亏损或达14.28亿元。
北银消金最早由北京银行独资3亿元发起设立,于2010年3月成立,是国内第一家挂牌营业的消费金融公司。2013年,北银消金完成引资改制,注册资本增至8.5亿元,北京银行以35.29%的持股比例位列第一大股东,西班牙桑坦德消费金融公司持股20%,居第二大股东,利时集团持股15%,联想控股(港股03396)、万达集团等5家持股均为5%。
2015年,国务院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到全国,消费金融迎来“元年”,北银消金的成绩在这一年达到成立以来的顶峰。2015年北银消金向北京银行贡献收益1.69亿元,北京银行持有的3亿元股权账面价值上升到7.95亿元。
跌落就在一瞬间,北京银行披露的2016年、2017年年报,北银消金给北京银行分别带来亏损4.76亿元和2800万元。按持股比例计算,北银消金2016年与2017年分别亏损13.49亿元、0.79亿元。截至去年末,北京银行持有的北银消费金融股权的账面价值已经跌破初始投资金额,仅为2.7亿元。
对于北银消金的经营状况,北京银行在年报表示为“截至报告期末,该公司正常经营”。而时代周报记者以新客户身份致电北银消金的客服,其表示“目前仅对原有客户放贷,从去年我们就对新客户停止开展业务,具体的开展时间尚不清楚”。从行业榜首到巨额亏损,北银消金为何走到这一地步?接下来又如何调整脚步和方向?时代周报记者多次拨打其工商资料上的电话联系采访,截至发稿尚无人接听。
业绩变脸
2009年,银监会颁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工作,北京银行、中国银行(港股03988)、成都银行分别占得北京、上海、成都的试点名额,捷信“举家”搬至天津。
在成立之初,北银消金似乎走得比另外三家更快,据公开数据,截至2011年2月28日,北银消费金融累计发放消费贷款6532万元,贷款余额为5696万元;截至2013年年底,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贷款余额已接近60亿元。
2013年,北银消金与全球最大消费金融公司—西班牙桑坦德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利时集团、联想控股、大连万达等企业签署股份认购协议。随后,北银消金逐步推出了“轻松付”“轻松贷”“惠农贷”“轻松e贷”等个人消费贷款产品。据时任北银消金副总经理袁耀璋的说法,北银消金的客户已分布到了教育、电商、旅游、医疗、汽配等领域。
据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行业资产总额637.95亿元,贷款余额573.74亿元。而北银消金在2015年11月末贷款余额近200亿元。以此估算,北银消金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的市场份额在30%左右。
在北京银行2017年4月发布的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募集说明书中,2016年上半年北银消金实现净利润1.78亿元,资产总额为235.81亿元。但到北京银行2016年年报,北银消金的经营数据没有如期向好,给北京银行带来了4.76亿元的亏损。据北京银行的持股比例测算,北银消金2016年亏损或达13.49亿元;在4月26日,北京银行披露2017年年报,其中北银消费金融给北京银行带来了2800万元的亏损,预计亏损达到7934万元。
与之相对的,同期获批成立的捷信消金与中银消金,在2017年分别实现营收132.36亿元、40.0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22亿元和13.75亿元。目前,在已披露2017年财务数据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仅杭银消金仍处于亏损,2017年全年净利润亏损3459.84万元,比去年上半年亏损的4736万元有所减少。也就是说,杭银消金在去年下半年已出现盈利,其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2018年可扭亏为盈”。
北银消金自去年以来就已停止对新客户开展各项业务。“在几个消费金融巨头突进的时刻,这无疑是巨大的损失。”深圳一大型P2P公司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评价,“只对存量客户开展业务能降低运营成本,稳定公司不良率,其实在对公司进行战略收缩、维持低位运营的一种手段。”
骗贷乱象屡被罚
巨额亏损看似突然,却早有预兆。在2015年11月,北银消费金融北京银监局被处以150万元罚款,为当年消费金融的最高额度罚款。主要违法违规事实包括:当事人变相突破监管规定发放贷款;贷款管理存在严重问题,造成个人消费贷款用途不真实,部分资金被挪用;无合理理由和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上调贷款风险分类,资产质量严重不实。
这次罚单坐实了在网络平台上频受举报的北银消金骗贷乱象。有用户投诉,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担保公司、中介公司或第三方消费合作商在北银消金申请了贷款,其中背上20万元贷款的受害者大有人在。20万元是消费金融公司可以提供的最高消费贷额度。
受到处罚后的北银消金似乎没有改正,第二张巨额罚单如期而至。2017年9月1日,北京银监局发布了针对北银消金的“罚单”涉及公司和个人,开出总计达970万元的罚款。
此次处罚的主要违法违规事实为,北银消费金融贷款和同业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超经营范围开展业务、提供虚假且隐瞒重要事实的报表、开展监管叫停业务等,而宋文昌、袁耀璋、顾弢和尹峥为责任人。其中宋文昌为总经理、袁耀璋为董事、顾弢为副总经理,尹峥为大兴分公司拓展部经理。
截至2018年5月6日,在天眼查网站上,北银消金涉及的经营风险多达919条,除4条为其股东利时集团将部分股权出质外,其他915条从案件类型看有刑事案件、民事案件、执行案件等,其中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而被他人或公司起诉共有308条,因保证合同纠纷而被他人或公司起诉共有177条。北银消金曾因未按规定期限公示年度报告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于2016年7月6日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至去年11月30日才得以移除。
作为第一大股东,北京银行也对北银消金的实际经营情况三缄其口。在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年报,对北银消金的经营情况披露仅为“经营发展状况良好”,而到2016年年报中除了亏损情况的说明外,没有任何评价,近期披露的2017年年报仅表示“该公司正常运营”。
董事长离奇生变
在银监会对北银消金的开业批复中,核准了严晓燕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宋文昌常务副总经理、刘建民和袁耀璋副总经理、高玉辉风险总监的任职资格,5位高层均曾是北京银行独当一面的人物。
开业之初,严晓燕曾规划北银消金的发展:“下一步银行将从内部流程、管理层制度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增加合作伙伴,增加网点等工作。”2013年从北京银行退休之后,严晓燕一度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北银消金。当年北银消金完成引资改制,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为核心的三会一层现代公司治理架构。
而看似完善的管理体系,却在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上走入了“歧途”,骗贷乱象丛生。
北银消金的主要业务模式之一,是通过和担保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等中介合作去拓展客户。2017年,一份法院判决显示,河南一家公司就是北银消金在河南的合作代理机构,代理北银公司在河南区域的贷款业务,包括贷款审核、放款、收款等。该河南公司在和加盟商签订的合同中,也体现其依托北银消金开展业务。
“这一模式在消费金融、P2P等互联网金融行业都是常见的,通过和上下游的金融服务机构或类金融商合作,相互导流,是快捷且低成本的方式。”上述深圳P2P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这一业务模式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上述深圳P2P人士补充道:“首先的风险在于担保公司现在也是良莠不齐,风险由消金公司自己扛,而‘刀’却握在别人手上;其次,在合作中也会失去对放出资金的流向、资金用途等方面的监控。”
没能阻止合作方带来的便利诱惑,北银消金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中介的套现池。上述深圳P2P人士表示,“消费金融的风险不是当期体现的,2016年爆发的巨额亏损和目前的亏损正是为前些年的风险‘买单’”。
目前在其官网上,这一模式已将合作方修正为商家,但通过合作方获客的模式依旧保留。2015年至今,北银消费金融多次在官网发表声明,称有不法分子冒用公司名义招募代理、开展非法金融活动。
除了经营风波不止,北银消金的高层团队也经历过动荡。据不完全统计,北银消费金融先后被银监会、北京银监局核准的董事、副总经理、总经理、副董事长、董事长等任职资格多达15人次。其中,2017年5月,北京银监局核准北京银行南昌分行行长胡宝全接任北银消金董事长,但离奇的是,胡宝全随后却一直没有出现在该公司工商资料的董事名单中。2017年10月底,北京银监局核准么毅的北银消金董事长任职资格,随后的12月份北银消金工商资料发生了变更,法定代表人与董事长均变更为么毅。
另外,在2016-2017年期间被核准董事任职资格的夏远洋、王萌等人,也自核准任职资格之日起3个月内未出现在公司的董事会名单中。对于高层的变动,北银消金也未公开作出任何说明。时代周报记者联系北银消金,但未获置评。
至今,北银消金依旧是北京唯一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但今时不同往日,摆在原北京银行审计部门负责人、现北银消金董事长么毅面前的公司如同被“温水煮过的青蛙”。该如何审视北银消金的未来?市场等待着么毅给出答案。
[责任编辑:CX真]
- QFII最新持股动向曝光:十大重仓股市值占比超五成 (2018-05-03)
- 证金狂吃申万等九大券商股份 持股比例均逼近举牌线 (2018-05-03)
- 马上消费金融拟再增资20亿 重庆百货持股有望超31% (2018-04-27)
- 持股比例限制取消 外资行增持中小银行动力加大 (2018-04-12)
- 渤海银行信托持股问题解决 泛海系参股银行再下一城 (2017-12-20)
- 季晓南:高管不参与员工持股或影响其推进混改积极性 (2017-11-27)
- 中金:未来5-10年外资在A股持股比或升至10% (2017-11-20)
- 银监会狙击野蛮人:持股超5%需核准 (2017-11-17)
已有0条评论